口腔医学讯息

  • 本刊启示

    <正>凡订阅本刊的读者,若发现有残页、缺页、缺刊或未收到杂志者,请致函编辑部,本刊予以免费补寄。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刘洋15801205632E-mail:kqhmxfxzz@163.com网址:http://www.kqhmxf.com

    2025年04期 v.26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正>1.本刊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创办的口腔修复专业学术期刊,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主办,刘洪臣、白玉兴教授担任主编。2002年被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双月刊,面向全国发行,以全国各地的口腔医师、科研人员和医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2025年04期 v.26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25年征稿征订

    <正>《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主办,于1999年12月正式创刊。CN11-4424/R,ISSN1009-3761。由口腔医学专家刘洪臣教授、白玉兴教授担任主编,是国内目前唯一关于口腔修复学的专业杂志。现为双月刊,单月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424。每本定价12元,全年72元。全彩色印刷。

    2025年04期 v.26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基础研究

  • BMP4促进小鼠巨噬细胞M2极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呼峰;李珊珊;胡磊;

    目的:初步探究BMP4在小鼠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为生物材料骨整合提供依据。方法: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分成3组:对照组(control组)、BMP4-10 ng/mL组(加入10 ng/mL BMP4重组蛋白)和BMP4-20 ng/mL组(加入20 ng/mL BMP4重组蛋白)进行细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11c和CD206,以及PCR检测iNOS,IL-1β,TNF-α和Arg1的mRNA相对表达量。将BMP4重组蛋白处理的细胞离心后重悬,加入抗组蛋白H3抗体、抗H3K27ac和H3K9ac抗体,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蛋白H3、H3K27及H3K9乙酰化水平。将诱导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增加BMP4-10 ng/mL+TSA组和BMP4-20ng/mL+TSA组进行培养,检测表面标志物CD11c和CD206以及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BMP4-10 ng/mL组表面标志物CD206增加,BMP4-20 ng/mL组表面标志物CD11c出现明显减少,而CD206大幅增加(P<0.001);PCR结果显示随着BMP4的增加,iNOS和IL-1β的表达出现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略有降低;Arg1的表达出现显著增加(P<0.001)。组蛋白H3、H3K27及H3K9乙酰化水平随着BMP4的增加而降低,加入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后,BMP4对巨噬细胞M2极化的促进作用被抑制。结论:BMP4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组蛋白H3、H3K27及H3K9乙酰化水平进而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

    2025年04期 v.26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 雷帕霉素通过增强BMSC成骨分化预防小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朱钊;宋佳欣;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的成骨能力受损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研究探索雷帕霉素预防小鼠骨质疏松并增强B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实验采用BMSC,通过体外矿化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的表达。体内实验构建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分为模型组、PTH阳性对照组和雷帕霉素治疗组,通过Micro-CT、HE以及TRAP染色实验,评估雷帕霉素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究雷帕霉素促进BMSC成骨分化的机制。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增强BMSC中OCN和BSP的表达。小鼠股骨Micro-CT结果显示雷帕霉素治疗组和OVX模型组相比,骨体积分数(Bv/Tv)增加,骨小梁厚度(Tb.Th)增加,骨小梁数目(Tb.N)增多,骨矿物质密度(BMD)增高。HE染色表明雷帕霉素治疗组骨小梁数量增加,间隙变细。TRAP结果显示,雷帕霉素治疗减少了破骨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应用雷帕霉素可以提高BMSC内PGC-1α、Nrf-2和TFAM的表达。结论:雷帕霉素可以减轻骨质疏松小鼠骨量的减少,促进BMSC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强BMSC的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PGC-1α、Nrf-2和TFAM的表达。

    2025年04期 v.26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6K]
  • Cx43在软骨细胞和BMSCs中的通讯作用及其对MMP13分泌水平的影响

    薛俊杰;李婧瑜;张莉;任超超;

    目的:通过sh RNA慢病毒转染靶向抑制Cx43基因及其表达,检测其对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SW1353)中MMP13分泌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软骨细胞(SW1353)与BMSCs之间通过Cx43进行细胞间通讯的可能机制。方法:构建MMP13基因的sh RNA慢病毒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后转染BMSCs,建立BMSCs的稳转细胞株;利用已转染Cx43基因sh RNA慢病毒载体的软骨细胞(SW1353)建立稳转细胞株。RT-PCR检测筛选出抑制效率最高的细胞株,在transwell培养皿中对上述两种稳转细胞株进行细胞共培养实验。用ELISA检测法和Western-Blot检测软骨细胞(SW1353)中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构建MMP13基因的sh RNA慢病毒载体,并筛选出MMP13-sh RNA-3是转染效率最高的载体。2.BMSCs被MMP13-sh RNA-3转染后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抑制效率最高的是稳转细胞株BMSCs-sh-3-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共培养后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软骨细胞(SW1353)的MMP1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4.细胞共培养后Western-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软骨细胞(SW1353)的MMP1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sh RNA慢病毒转染抑制Cx43基因表达,可以降低软骨基质降解关键酶MMP13的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软骨细胞(SW1353)与BMSCs之间可能通过Cx43进行细胞间通讯。

    2025年04期 v.26 253-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种植修复临床

  • 螺钉与粘接固位对种植体支持氧化锆联冠和固定桥修复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何蔓婷;耿威;

    目的:评估并比较两种固位方式下,连续多颗牙缺失的种植体支持氧化锆全瓷固定修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完成修复5年以上的多颗牙连续缺失种植体支持氧化锆全瓷固定修复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固位方式不同分为螺钉固位组(screw-retained, SR组)及粘接固位组(cemented-retained, CR组),评估并比较两组生物学并发症及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R组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 MBL)为(0.72±0.64) mm,CR组为(1.07±0.64) m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种植体周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体崩瓷、修复体松动及修复体支架折断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4%vs 15.8%;11.4%vs 10.5%;P>0.05)。结论:粘接固位与螺钉固位相比更易发生生物学并发症;两种固位方式间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25年04期 v.26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半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无牙颌即刻修复中的应用一例

    林玲;林捷;郑志强;

    本文探讨了传统印模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半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无牙颌即刻种植修复中的应用。通过结合传统与数字化技术,在术后临时修复体制作过程中,既保证了修复体的适配性、舒适性和功能性,又提高了修复过程的效率。最终修复阶段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利用其高精度和高效性,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2025年04期 v.26 267-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数字化外科设计腓骨瓣联合牙种植体功能性修复重建上颌骨——3例病例的初步临床经验

    李审绥;田旭东;董强;吴亚东;马洪;康剑勇;

    上颌骨缺损在口腔颌面部修复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我院利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设计精确血管化腓骨组织瓣,对3例因肿瘤切除造成上颌骨Brown氏II类缺损的患者进行上颌骨修复重建手术,术后6个月植入牙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术后患者面型及咬合关系得到良好恢复。因此,数字化外科设计血管化腓骨瓣联合牙种植体功能性修复重建上颌骨缺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2025年04期 v.26 273-276+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一种种植前牙临时修复体制作的改良方法

    闫煦;李靖桓;王洪雨;

    目的:研究提高种植前牙临时义齿制作效率的方法。方法:60例进行单颗种植前牙临时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研究组采用在螺钉通道处安插金属棒及二次堆塑法的改良方法制作。使用SPSS 20.0软件对制作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根据就位顺利程度对两组修复体进行功能性评判。结果:经过测算得到对照组平均所用时间为51 min,研究组为29 min,两组制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在螺钉损伤、邻接适合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研究组采用的改良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制作时间长、就位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修复体质量。

    2025年04期 v.26 27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口腔修复临床

  • 邻面边缘提升术中不同材料的选择对磨牙龈下缺损高嵌体修复效果及牙周健康的影响

    林小青;张彦君;郑雅茹;苏晓平;

    目的:为了探讨邻面边缘提升术(proximal box elevation, PBE)中不同材料的选择对磨牙龈下缺损高嵌体修复效果及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我院口腔科治疗的磨牙龈下缺损修复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BE中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三组:玻璃离子组48例、光固化复合树脂组52例和流体树脂组50例。单因素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磨牙龈下缺损修复效果;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健康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校正模型,分析牙周指数与磨牙龈下缺损高嵌体修复效果的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与修复体完整性、边缘密合性、边缘变色、表面状态、继发龋、牙龈健康。结果:流体树脂组患者的修复体完整性、边缘密合性、表面状态、继发龋等指标A级占比均高于玻璃离子组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固化复合树脂组的边缘变色A级占比高于玻璃离子组和流体树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牙龈健康指标比较无显著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标,结果显示,手术后3、6个月,三组患者的PLI、BI、PD、CAL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3、6个月PLI、BI、PD、CAL水平流体树脂组<光固化复合树脂组<玻璃离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材料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流体树脂组的炎症恢复较快,有利于高嵌体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校正混杂因素,牙周指数PLI、BI、PD、CAL与修复体完整性、边缘密合性、边缘变色、表面状态、继发龋、牙龈健康均密切相关(P<0.05)。GEE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材料对治疗后的修复效果均有所改善,其中流体树脂对修复效果的提升最佳;而且三种材料在治疗后均对PLI、BI、PD、CAL等指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其中,流体树脂对这些指标的降低效果最佳,即流体树脂有利于术后炎症的消退。结论:PBE术中不同材料的选择对磨牙龈下缺损高嵌体修复效果及牙周健康有巨大影响,且牙周指数与磨牙龈下缺损高嵌体修复效果密切相关,根据患者本身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PBE,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重大意义。

    2025年04期 v.26 281-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 两种材料超嵌体联合即刻牙本质封闭技术在修复磨牙缺损中的应用

    李荣振;罗庆;李恒;

    目的:探究两种材料超嵌体联合即刻牙本质封闭(immediate dentin sealing, IDS)技术修复治疗在磨牙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130例(148颗磨牙)于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来本院进行磨牙缺损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72颗磨牙,采用Lava Ultimate超嵌体联合IDS技术进行治疗)和对照组(65例76颗磨牙,采用Vita TriLuxe超嵌体联合IDS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牙龈指标、咀嚼效率和并发症做对比。结果:两组边缘密合性、完整性、继发龋等方面A、B、C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C级磨损程度比较中,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修复后的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和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评分均有下降,且对照组的两项牙龈指标下降幅度均不及观察组明显(P<0.05);修复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均有提升,且对照组不及观察组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5.56%(4/72),对照组18.42%(14/7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ava Ultimate超嵌体较Vita TriLuxe超嵌体联合IDS技术能够更好的减少患者的对颌牙损耗、有效改善牙龈指标,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且并发症较少。

    2025年04期 v.26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综述

  • 个性化种植在牙列缺损中应用的研究

    王太平;宋琪琪;于书娟;

    牙列缺损是口腔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种植技术由于其良好的舒适性越来越获得患者的青睐,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合并严重的颌骨缺损时,无法通过常规的种植技术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探索个性化的种植有一定的必要性。有研究表明,多种个性化种植曾在临床中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但是由于制作方法的复杂性,在临床中应用较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个性化种植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望获得突破。现介绍个性化种植在口腔牙列缺损中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多孔钛表面的个性化种植体、个性化钛网联合种植技术、预留修复基台的个性化种植体等,以期成为常规种植技术的有力补充,为更好的修复牙列缺损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6 298-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内窥镜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

    李雪;蒋瑞芳;王丽婷;李华;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骨量不足的常用术式,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是仍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上颌窦炎等。内窥镜具有自带光源、放大术野的特点,是耳鼻喉科的常用工具,也有诸多研究将其引入上颌窦底提升术。内窥镜可以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前评估上颌窦的解剖和生理状态,必要时对上颌窦内病变进行处理;术中可以辅助上颌窦黏膜剥离,监测黏膜穿孔情况;术后还可利用内窥镜处理种植体脱入上颌窦和上颌窦炎等相关并发症。本文是关于内窥镜在上颌窦底提升领域应用的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2025年04期 v.26 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颞下颌关节炎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杨丽媛;赵玲玲;刘冠邑;郑政;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其中颞下颌关节的受累情况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被严重低估。颞下颌关节炎在儿童生长期造成的早期关节损伤,影响髁突的正常发育,可能导致下颌垂直生长受限,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颅面部畸形,这类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面部外观,还可能导致功能障碍。由于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手段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颞下颌关节炎的敏感性较低,早期发现和干预常常受到限制。因此,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本文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颞下颌关节炎的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6 310-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种植体颈部设计对边缘骨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

    胡随馨;胡巍;黄阳;罗强;薛芃;陈飞;

    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 MBL)是衡量种植修复成功率与种植体颈部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牙种植体颈部处于种植体、基台、边缘骨、软组织四者交界的特殊区域,其外形、结构、材料、表面处理等对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和维持边缘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颈部设计的目的是减少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所受应力、利于形成稳定的软组织封闭,从而减少边缘骨吸收,提升种植修复的长期功能性、稳定性及美观性。本文分别对软组织水平(tissue level, TL)种植体与骨水平(bone level, BL)种植体颈部设计的特点及其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上选择不同颈部设计的种植体类型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6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下载本期数据